登入

登入名稱
密碼

忘記密碼註冊

確定
向右拉

忘記密碼

電郵
確定
向右拉

「才」來自有方

鍾慧瑜姑娘 (註冊社工)

現今的香港,幾乎每個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超人」,可以琴棋書畫樣樣精! 最後便是為子女參加十數個興趣班及學習班。有些孩子可以在這些密密麻麻的活動時間表裡很愉快地學習,但有些則被弄得筋疲力盡,有些更是三催四請才乖乖地上這些興趣班。有些孩子會反問父母:「爸爸媽媽!點解我要參加咁多活動呢?」、「爸爸媽媽! 點解參加咁多個活動都好似一樣咁既?」大部分家長的回應也是:「為你好呀!」就是為了子女將來更好的一句,令很多家長也一窩蜂地為子女安排密集式的活動。 天下父母無不是為著子女擁有美好的將來為出發點的,為子女報讀興趣班或學習班也不是問題,但問題的是很多家長在為子女報讀各類興趣班或學習班時也犯了以下毛病:
1.          家長只按自己的意願及興趣為子女報讀
2.          家長漁翁撤網式地為子女報讀興趣或學習班,而非按孩子成長特質的需要
3.          家長有比較的心態,著重於自己的子女能否比其他同齡的小朋友更優勝
4.          羊群心態,人報我報
 其實,要子女成材不是硬把各式各樣的活動安排給子女的。要讓子女學習得愉快、讓子女的才能有效發揮之餘,又令各家長每月花費得物有所值,不是沒有方法的。
1.      按子女成長特質的需要
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特質及需要的,因此在為子女安排活動時,家長應該是按子女成長的特質而選擇合適的興趣或學習班,而並非不分程度深淺也讓子女學習。例如3-5歲的小朋友,他們對假想遊戲開始有初步的認識,開始懂得代入其他人的角色,此時,讓子女多參與一些角色扮演活動,如話劇、故事演講等,則有助子女發展社交、情緒及語言方面的能力。
 2.      著重子女的興趣及子女的才能
這一點尤為重要,假如子女對父母所安排的活動一點也不感興趣,甚至反感,這對子女的學習也只會事倍功半。當然,有些較年幼的小朋友表達能力有限,他們根本不懂表達自己的喜歡與討厭,這時便很需要靠家長對子女的觀察了!例如,孩子會否聽到音樂時便手舞足蹈?遇上球類活動時便龍精虎猛?
 3.      重視體驗學習
學習並非只能在課室內才能做得到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滿學習的機會,有時這些經驗學習的機會比花費數千元報讀興趣或學習班來得更寶貴及有效用。本人建議家長們不妨在週末週日,與子女一同到處「大冒險」,例如行山、郊外野餐、觀光等,讓子女學習在課堂上不能學到的事物。
 4.      切勿忽視與子女的課後溝通
有不少家長對於報讀興趣或學習班也抱有不正確的態度,認為令子女學得懂及學得愉快全是課堂導師的責任。這絕對不是呀!其實,除了導師有條理及有根據的教導外,課後與子女的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後及日常空閒時,請抽空與子女談談他們上課的一切。一方面能讓子女有機會表達感受及學以致用外,也讓家長從中了解子女的想法,並能從中引導子女的是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