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
「快一點!你這份功課已經做了很久!」「不要磨磨蹭蹭了!否則趕不及上學了!」
近年常常在不同場合聽到家長提到子女做事拖拖拉拉,在家中形成「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情況。眼看時間一分一秒逝去,即使家長已經反覆提醒,孩子仍然慢條斯理,令到很多家長都忍不住嘮叨,卻始終未見孩子拖延的行為有所改善。要減少孩子的拖延,家長能夠做甚麼呢?
1. 預留充足時間
發育期間孩子的時間觀念尚未完全建立,專注力及感官運用仍在發展階段,因此未必有成人對於時間的緊迫感,亦需要比成人更多時間完成一項事情。當孩子十分專注於運用自己的能力處理事情,家長的催促會讓孩子容易有緊張的情緒,亦有機會令孩子產生反感。因此,家長宜按孩子的年紀,提前規劃行程,預留充足的時間給予孩子準備,勿以成人的標準去量度孩子所需的時間。假如行程太緊湊,便需要思考是否安排給孩子的活動太多。當時間充餘,家長的壓力自然亦會減少。
- 協助孩子制定清晰的流程
家長可以與子女一同建立恆常的生活作息表,如做功課、玩耍、親子時間的流程等,令孩子明白接下來的活動流程及活動時間。一個人養成新的習慣需要長時間累積,家長在培養孩子適應生活作息表時需保持耐性,孩子在初期未能養成習慣是很正常不過的事,即使間中沒有按時完成,亦不代表「做不到」,只是仍未養成習慣而已。當孩子適應了生活作息表,便會更容易自發地完成事項。家長亦可以觀察孩子的執行程度,保留彈性調節作息表,避免過度僵化。
- 讓孩子從生活經驗中學習
當孩子如不肯刷牙洗臉,孩子便需要承受遲到的風險;當孩子拖延做功課的時間,玩樂的時間便會減少。原來,每一個生活的經驗都有助孩子學習分辨不同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家長若因擔心孩子需要承受後果而事事為孩子安排妥當,孩子便難以理解行為與結果的關聯,亦無法學習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任。有些家長提到,當他們適當地放手,孩子會反過來催促家長行動呢!家長亦可以在孩子承受後果的時候,與孩子一起思考下次可以怎樣改善,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而非管制。
- 靜心等待孩子的成長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應龍台(2005)。《孩子你慢慢來》。台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日常生活常令到我們追求更高的處事效率,有時可能誤以為「做得快」便等同於「做得好」。假如家長可以每天抽空停下來欣賞孩子的成長,或許我們會發現,孩子能夠慢慢地完成一件事,並享受那份完成後的成功感,縱然花的時間比較長,但對於當下的小朋友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刻。在孩子今後的人生,將會面對無數的競爭,讓孩子花時間動腦筋思考怎樣做好手上的事,等待孩子按自己的步伐學習和經驗;在這過程中,家長的一份耐心和陪伴,將成為孩子成長最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