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兒女的氣的話VS孩子願意聽的話

惹兒女的氣的話VS孩子願意聽的話
稿件轉載自2020年6月,160號《Baby親子雜誌》
家長做的決定就是最好?
孩子既沒有成人的視野和知識,也不懂得去分辦好與壞。家長提供最好的選擇與孩子,以免他走冤枉路,反正孩子不會做得比成人好。既然家長已提供最好的選擇,當然希望孩子聽話跟從。期望孩子聽話是天公地道,可是「天公地道」會影響與聆聽孩子的心聲。
現實裡,孩子不一定會聽家長的話,甚至故意反抗家長的說話。家長會感到失望,因為孩子拒絶了最好的選擇,同時浪費家長的預備和心意。情況持續的話,家長逐漸不明白為何孩子不聽。家長越發心痛孩子不作最好選擇,同時懊惱孩子漸漸失控。家長開始懊惱孩子好像失控了。如果家庭有這狀況,不如還原基本步,了解成人與孩子的對話,可不聆聽孩子的心聲呢?
孩子願意跟從家長的話又是否好事呢?
大概身邊會有這樣的朋友,成長階段開始叛逆,甚至與家人的態度突變,但小時候是很聽從家長的話。即使被標籤為「不聽話」的孩子,孩子在孩童時仍會聽從父母,可能是基於家長與孩子權力不對等,孩子只能依附家長。當孩子羽翼漸長,想掙脫家長的控制時,幼時積累的不滿會令反抗力量更大。
因此,家長的說話不能單單滿足即時聽話的短期目標,最好能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長期目標。就如聖經所說: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正如我們不會惹朋友的氣,以免影響關係。對孩子用「激將法」惹他的氣,更影響與孩子的關係。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性格,也可以是受事情或情緒困擾,也可能因為家長說話的態度、情緒令孩子不願意聽。以上有些因素很難改變,不過家長的說話和態度可以完全掌控,幫助孩子把說話聽得入耳。當家長願意首先改變,孩子才願意跟著改變。
鼓勵家長與孩子對話時有三多:多接納、多留意、多協助。
「接納」 - 聆聽孩子的聲音,並且循著他們的心思再加入家長的意見,而不是即時拒絕。聆聽包括明白對方的意思,建議孩子說話完畢後,可以覆述一次:我聽到你說。。。讓孩子明白你的說話。例如孩子說:「我好討厭三歲的弟弟,好想殺死他。」家長的反應可能是立即阻止,甚至打罵,「想殺左弟弟」是違反人倫道德。不過家長也可以用接納態度說:「我聽到你好討厭三歲的弟弟,想殺死他;他有甚麼事令你這麼討厭,不妨講下,好讓我知道。」然後聆聽孩子吐苦水,疏導其情緒,其後告訴孩子有些說話是不恰當。
「留意 」- 就是留意孩子說話時的特徵,包括孩子的面部表情,心聲及情緒。例如5歲的孩子說:「我好想轉學,我的好朋友下個月轉去另一間學校了。」家長會意到孩子並非想轉學校,而是為了好朋友離開他的生活圈子而感到難過的情緒。
「協助」 - 幫助孩子說出心裡話。正如上述的例子,孩子或會以負面行為表達不滿或不開心,例如因為感到好朋友離開校園,而在校園破壞秩序。家長幫助孩子說出他心裡話,即為朋友離開校園而難過,而不是單單阻止孩子負面說話或行為。當孩子能夠說出其心聲時,許多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同時能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當中的信任讓孩子更願意聽家長的話。
信守承諾 以免影響親子關係
有時家長會對孩子作出承諾,以作獎勵。例如承諾下次沒有發脾氣,就會買孩子渴望已久的擦膠,但往往忘記了或執行不力而沒有遵守。這樣會影響長期的親子關係及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感到不安全就未必再講心聲。安全感對於關係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提供安全感能贏取孩子的信任。孩子有信任時,家長的說話會讓孩子自然地聆聽。
因此家長需留意自己承諾,盡力維持簡單,限定的時間以及容易執行。以免家長忘記或難以執行承諾。如果家長真的忘記承諾,又或承諾執行不力,家長首先承認錯誤,並進行雙方同意的彌補方法,而不是自圓其說,轉移視線等。這樣有利建立長期親密的親子關係,成為父母的「聽話孩子」。